收视率造假成顽疾:绑定太多的利益相关方
近日,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电视剧《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锋发表了一条直指电视收视率造假的微博,震动了整个电视圈。他透露,可以通过交纳推广费来提高电视收视率,并提供了相关证据,呼吁司法介入调查此事。
央视-索福瑞针对此事发表声明,坚决打击干扰收视率的不法行为,并严查内部人员。他们对这一实名举报非常重视,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部分广告商开始重新审视投放广告的标准,不再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更令人振奋的是,关于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已在国家标准委员会成功立项,正在积极推进中。
那么,为何收视率造假成为业界公认的一个顽疾呢?王建锋表示:“这是因为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就像一块坚冰,需要我们用极大的力量去击碎。”他所在的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电视剧在各平台播出,若收视率造假,可能使他血本无归。
事实上,收视率造假涉及了太多的利益相关方。对于这一业内公开的秘密,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内地电视台的七成以上收入来源于广告,而广告的投放主要依据收视率。面对巨额的广告诱惑,相对于竞争激烈的电视创新和靠内容争取高收视率,“做收视率”成为了一种迅速上位的方式。
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广告公司也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他们打压强势平台的收视数据以压低广告时段代理价格,同时“培养”优质平台代理其广告,获取高额回报。
尽管收视率被推到如此高的地位,但业内人士清楚,现在的收视率只是一个小概率数据,是取样数量有限的调查得出的数据。有时只需“污染”少数样本户,就能提高收视率。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巨额的广告收入,也可能决定一个栏目的生死。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曾推出过《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试图对样本抽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由于缺乏具体的执行机构,这一准则并未得到有效执行。虽然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委员会来推动收视率调查准则上升为国家标准,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指出,未来通过数字机顶盒追踪记录每个用户的观看时间可以更加精确。如果依然通过样板户进行收视调查,那么虚假收视率的问题可能还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要真正解决收视率造假的问题,还需要在统计方案与机顶盒普及等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