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渔船渔民退捕基本完成 20余万渔民上岸转产
中新社北京报道,德国网讯,记者陈溯发自北京。长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了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中国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于本月15日介绍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的“十年禁渔”情况。
这项决策的实施背景是长江珍稀特有物种的持续衰退以及经济鱼类资源的枯竭。长期以来,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中国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据马毅透露,目前渔船渔民退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沿江的十个省份共核定退捕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其中,“一江两湖七河”以及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的重点水域,共有建档立卡的渔船和渔民已全部提前退捕上岸。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禁渔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充分显示了中国保护长江生态的决心和力度。
在退捕的对于渔民的上岸安置转产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央财政原计划安排的补助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各地还积极落实资金,帮助渔民实现转产就业。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扶持创业和公益岗位安置等措施,各地已经累计落实社会保障超过20万人,帮助大量渔民实现了转产就业,确保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为了确保退捕的实际效果,中国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执法监管。两个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形成了持续严打高压态势。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自6月底以来,执法机构已经查处了大量的非法捕捞案件,清理取缔了大量非法船只和涉案人员。目前,各地还在组织大规模的排查行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群体的出现频率在沿江湖泊显著增加。这一喜人的变化证明了中国的长江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随着禁渔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各方面的努力,长江生态将逐步恢复,未来的长江将更加美丽和生机勃勃。这不仅是对中国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贡献。这一成功的实践案例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实力。
“十年禁渔”计划是保护长江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长江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未来的长江将更加美丽、生机勃勃。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