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起源于什么朝代 除夕的由来和传说
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流淌着丰富的传统节日的河流,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起源和寓意,使得这些日子更加有意义。今天,我们来那被称为除夕的一天,它是大年三十的尾声,也是春节的序曲。那么,这个深受人们重视的节日——除夕,它的起源究竟在哪个时代呢?
深入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追溯出除夕的起源。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在新年的前一天通过击鼓的方式,来驱逐那些被称作“疫疬之鬼”的恶势力。《吕氏春秋·季冬记》中就有关于这种习俗的记载。“除夕”,这一词最早应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史籍中出现。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种非常凶猛的野兽,被称为“年”。这个“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会现身一次,每一次的出现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抵御“年”的侵袭,人们绞尽了脑汁。后来发现,当“年”出现的时候,人们熄灭灯火,整夜不眠,可以避免灾难。更进一步发现,穿红衣、燃放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吓跑。于是,每到年末时,人们就会燃放爆竹来驱邪避凶,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这就是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如何流传至今的故事。
除夕这一天,人们期待除旧迎新,共享团圆饭。家庭在华人社会中是坚不可摧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是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完美体现。这种深厚的亲情和家庭的温暖使得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安慰和满足。看着儿孙满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是对过去付出的最好回报。而年轻一代也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除夕不仅仅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和传统。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思念家乡,怀念那份团圆的温馨和幸福。除夕,是家的味道,是年的期盼,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