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征的谏言,唐太宗基本是都听
魏征,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与唐太宗的君臣关系堪称黄金搭档。他们的交流方式独特而富有深度,一个善于劝谏,一个善于纳谏,共同为唐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魏征的劝谏艺术绝非简单直白的直言劝诫,而是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深入人心,触动君心。
在贞观12年的一次朝廷风波中,越王向李世民反映有大臣对他不敬。唐太宗愤怒至极,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房玄龄等大臣虽然心生疑惑,但也只能磕头认错。魏征却挺身而出,声音洪亮,明确表示无人敢轻视越王。他依据儒家思想,强调大臣的职责是服务国家,即使亲王也不应随意侮辱。并且,他以历史为鉴,提醒唐太宗那些骄纵的亲王最后的结局都不太好,使得唐太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魏征巧妙地运用了“打一巴掌给个枣”的方式,既批评了唐太宗的不满情绪,又表扬了他的英明之处,成功地让唐太宗平息了怒火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由此,唐太宗还特地下令,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见亲王时不必行礼,以示尊重。
除了在内政方面的卓越建议,魏征在外交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当唐太宗欲派使者前往西突厥进行册封并顺便时,魏征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册封是大事,必须专使专办,以体现对突厥可汗的尊重。而顺便可能会让突厥可汗产生误解,影响唐与突厥的关系。魏征始终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这种公心使得唐太宗对他的建议十分重视。
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征高丽失败,他深感痛惜,表示如果魏征还在,他一定不会让这次失败发生。在魏征的劝谏中,李世民曾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这句话道出了魏征劝谏的精髓:他就像一面明镜,帮助唐太宗看清自己、明白得失。他的劝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全心全意为国家、为唐太宗、为大唐江山着想。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国家社稷的忧虑和对君主的忠诚。这种深沉的情感和责任心使得他的劝谏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魏征的劝谏艺术独具匠心。他不仅关注细节,更从宏观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他的劝谏既深入又充满情感,使得唐太宗及其他大臣不得不为之动容。他的忠诚和责任心使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忠臣和劝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