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告别赚“快钱”
消费金融行业的转型之路:从赚“快钱”到精耕细作
近日,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发布的业绩报告揭示了行业的动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消费金融行业增长放缓,不良率和投诉率上升。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行业从普遍受益阶段迈入分化阶段,消费金融机构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未来发展空间更多来自于存量置换。他强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也需要经历一段以价换量的艰难时期,通过向各方让利来保持市场份额。赚“快钱”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监管政策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监管对不同评级的消费金融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体现了差异化监管的原则和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金融行业逐步迈入成熟阶段。在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推动下,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发展到26家,资产规模庞大。《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行业内的巨头如捷信、招联、马上等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启动上市计划。整个行业在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也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行业转型之际,监管层强调加大不良贷款的管理与处置力度,规范发展消费金融的目的在于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审慎合规的经营思路下,消费金融行业规模稳步增长。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和市场的竞争加剧,消费金融公司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从粗放发展转向精耕细作。
薛洪言进一步指出,消费金融机构要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在获客引流、产品结构、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创新。他强调,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必须着眼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和竞争力,放弃那种撒胡椒面的投资法。同时指出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如广告推广、助贷等业务模式的全面规范,压降高息现金贷产品等。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需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具有稳健商业模式和良好竞争力的企业是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