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通判是什么官职 放到现在是什么级别

考古学家 2025-07-10 14:51www.178959.com奇闻奇事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为您带来一篇关于通判的文章,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见识与启示。

通判,这一官名,承载着皇家的信任与重任,被直接派往各州,与知州并肩治理地方。通判有权直接上报各州事务至皇上,且任何政令的颁布都需要两人的共同署名方可生效。虽然官职上通判位列知州之下,但他们有权力绕过知州直接报告皇上,这样的设置在现代似乎找不到完全对应的官职。

通判,简称“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回溯至宋朝,赵匡胤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为了防止唐末藩镇武将专权、皇权旁落的局面再次出现,他决定加强中央集权,因此设立了通判这一新官职。通判一方面用于监督知州,另一方面则与知州共同治理,因官权的相互制衡,知州在行使职权时往往会防范通判,担心通判抓住自己的错误或把柄上报给皇上。

在宋代,通判几乎参与所有事务的讨论,除了兵马、赈灾的财务粮食以及重大犯人案件的处决外,他们都需发表意见,并拥有一票否决权。通判还肩负着监察的职能,一旦发现知州等不良行为,他们便立即向皇上汇报。尽管知州的官职高于通判,但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避免了知州地方权力的过大。可以说,宋代的通判类似于现代地方行政的主要领导,其职能与现在的检查组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通判的职能并非仅限于赵匡胤初设的几个。到了南宋时期,通判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文献记载,“入则贰政,出则按县”,甚至在战争时期,通判还需承担钱粮之责。他们需与本郡协力拘催税赋,将所收税粮押送到户部。可见,通判的权力在州内逐渐增大,几乎成为了二把手,他们在县城能代替县官断案。南宋时期的通判,其角色与现在相比,仿佛是有行政能力的检查组。

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曾担任过通判。例如苏轼做过杭州通判,而王安石则担任过扬州通判。宋朝的通判一职要想做出政绩并不容易,升迁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了一些通判为求升迁而与地方官员相互包庇,成为朝廷的隐患。赵匡胤原本希望通过相互制约来巩固皇权,却没想到这为朝廷埋下了一大祸患。

通判这一官职在宋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职能丰富多样,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变革。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揭示通判这一官职的演变与现状,让您对古代官职有更深入的了解。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59.com 奇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奇事,奇闻怪谈,奇秀网,奇闻异事,灵异事件,未解之谜,猎奇八卦,历史解密,科学探索,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