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武将都要先单挑一决胜负然后士兵再打
从古至今,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热血沸腾。诸如《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以及《东周列国》等作品,都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场景。在这些作品中,两军列阵于旷野,一方将军跃马扬枪,高声叫骂,然后一将挺刀而出,驱马杀奔过来。这样的场景似乎给人一种武将单挑赢了就等于打仗赢了的错觉。
历史上的战争是否真的是这样呢?我们并不完全清楚。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我们无法确定古代战争的真实情况。但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描述有些搞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打仗,而是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
通过深入研究,我反而认为古人打仗可能就是这样。在《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描述,并没有强调先将军出战,然后再士兵出战的过程。这种反复擂鼓、军队反复冲击的方式,和演义小说中的将军先战、士兵后战的方式颇为相似。
实际上,古人对战争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古人厌战。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但从古人的心理来看,他们并不愿意打仗。从“武”字可以看出,止戈即是不打仗的意思。古人的目标是和平,这体现了他们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就算非要打仗,古人也总是以减小损失为主。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著作非常丰富,这些著作中讲到了智谋和用兵的技巧,但更多的是如何避免打仗,如何减少损失。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等等,都体现了古人打仗时的智慧。
第三,古人打仗还要讲礼仪。在春秋时期,宋襄公不趁楚军渡河一半或混乱时攻击,而是等楚军摆好阵势再打,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行为却受到后人的尊重。这是因为他很讲究用兵的礼仪。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真算得上不好战的民族。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认为中国要在世界上争霸,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代战争中,中国人更注重的是减少损失、避免战争、讲究礼仪,而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