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酒量真的很小 传说中的一杯啤酒就倒?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们的诗歌技艺超凡入圣,合称“大李杜”,以区别于其他杰出的诗人。
李白的人生豁达豪爽,他喜欢饮酒作诗,广交天下朋友。他的诗歌深受黄老列庄思想的影响,流传下来的《集》是诗坛的瑰宝。他的代表作如《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大多是在醉酒时写下的,每一首都如同仙境般的画卷,令人陶醉。
当我们读到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将进酒,杯莫停”,以及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的描述“李白一斗诗百篇”,我们不禁好奇,李白是不是真的酒量惊人,每喝必醉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的“斗”并非我们现在用的计量工具。在古代,斗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相当于50斤粮食。如果用斗来量酒,那酒量自然是惊人的。但古时的斗并非用于量酒,而是用于喝酒的器具。
从古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证据。《公羊传》中记载的斗是喝酒的杯子,而并非用于量粮食。还有《本纪》中提到的玉斗也是酒器。还有一种带有长柄的斗,像北斗七星排列的形状,是盛酒的勺子。
古代的诗书中,常常用斗来形容酒量,但那都是夸张的手法。古代的酒度数低,喝上一斗酒就像现在喝一瓶啤酒一样。像《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酒,虽然听起来悬,但那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提到“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但与李白相比,他们的酒量似乎都不如李白。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并不是说真的能喝一斗酒,而是说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激发出百篇的诗情。这说明他的酒量其实并不大,他喝酒是为了借酒抒情,发泄情感。
李白的诗歌才华无人能及,他的酒量并不是特别大。他喝酒是为了寻找灵感,借酒发泄情感。他的诗歌是诗坛的瑰宝,他的酒韵更是他诗歌中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