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除掉魏延之后 马岱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下场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跟随奇秘网小编的步伐,一起马岱杀死魏延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一事件背后的历史真相。究竟马岱的结局如何呢?让我们一同揭晓。
马岱在魏延疏忽之际将其斩杀,并非出于为国为民的初衷,而是想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由于他自身能力有限,马岱在事件后基本上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结局可能并不如人意。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对蜀汉的魏延应该都不陌生。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矛盾重重、个人能力突出的形象,曾是汉中太守的要职人选,更是提出了充满冒险色彩的“子午谷奇谋”。他的野心膨胀,在死后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仿佛要挑战整个蜀汉的权威。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马岱响应了这个挑战,完成了斩首行动。这一切都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嘱,将魏延的野心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在正史中,马岱斩杀魏延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诸葛亮临终前明白魏延的性格孤傲,可能会不服从命令,因此留下了相应的安排。杨仪与魏延素有矛盾,他故意曲解诸葛亮的遗言,命令马岱将魏延斩杀。马岱之所以参与这一行动,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个靠山,为自己的未来发展铺路。他的堂兄马超曾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在蜀汉得到重用。马岱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的靠山便不复存在,为了自己的未来,他选择了投靠杨仪,帮助杀死魏延,以此作为投名状。
马岱的结局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与杨仪共同杀死魏延后,开始争夺功劳和地位。杨仪因为不满自己的待遇而心生怨言,最终被刘禅贬为庶民。而马岱虽然暂时得到了杨仪的信任,但他的结局也不容乐观。他在公元235年被派往战场再度征战时被打败逃跑。从此之后,马岱似乎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他可能因为这次战败以及其他原因被边缘化,最终可能只是混个芝麻大的小官,郁郁而终。
《三国演义》中的马岱斩杀魏延是为了遵循诸葛亮的遗嘱;而在正史中,马岱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无论哪种情况,马岱的结局都远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