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世兵制与募兵制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在明朝初建之际,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依据更戌法和职官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其中,卫所制作为核心,巧妙地将兵农合一的理念融入国家建设之中。这一制度的精髓在于,在尽可能减少国防开支的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并确保不会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养兵而不误农事,屯田是最好的策略。当时海内安定,边境无虞,若让士兵坐享农事之利,必然对农业造成损害,这并非长久之计。于是,皇帝下令天下卫所督导士兵屯种,兼顾兵农,以舒国用。
为了保证卫所的现役士卒充足和后备兵源不断,朱元璋实施了军户制度,规定世代为兵,父死子继。在洪武至永乐时期,以卫所军户为基础的世兵制和屯田制,不仅承担了国防军的职责,还承担了经济恢复的重任。大量流民也被军屯土地的吸引力转化为军户,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到了仁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战事的减少,一些士卒通过收买卫所将领的方式脱离卫所,成为自由民。尤其是从交趾撤兵后,卫所将领对军户的役使、压榨和克扣粮饷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卫所士卒战斗力下降,大量军户逃离成为流民。
到了明代中后期,卫所士卒缺额严重,战斗力低下。嘉靖时期,京营的士卒账面数字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与敌交战时士兵们甚至不敢前进。面对这一困境,明代虽进行一些改革,但治标不治本,军户逃亡、士卒战斗力低下等问题仍在恶化。
明代的募兵制始于正统二年,随着募兵数量的增加,带来了沉重的粮饷负担。明初卫所士卒的粮饷主要依赖屯田,而募兵的粮饷则由户部拨付,一般为卫所士卒的二到四倍。募兵制的实施虽然给大明带来了改变,但在应对世兵制与募兵制的比例和结构问题上,明代并未做出合理调整。
如果嘉靖时期能将部分军户转为民户、将部分军屯田转为民田,通过向这部分民户和民田征收赋税的方式来弥补募兵的粮饷,或许能减轻沉重的负担。明代后期陷入了恶性循环:募兵、加征税赋、农民起义、再募兵、再增税赋。这一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世兵制与募兵制的失衡成为了压垮大明的第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