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的主体不是日本人 为何还要称之为&ld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带大家深入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抗倭之战”,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
时光荏苒,回到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这一年,明朝与日本的正常贸易往来正式终止,成为“倭患”加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切,源于日本战国时代的混乱局面。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封建主混战的战国时代,这种混乱波及到中国,便发生了震惊朝野的“争贡之役”。两个日本使团为了争夺中日贸易权大打出手,结果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事件使得明朝要求日本严惩相关人士,并归还被劫掠的中国百姓。日本方面却对此不予理睬,于是明朝决定停止双方的贸易。
失去了正常贸易渠道的日本,开始转入地下,一些武士、商人和浪人组成的海盗团伙在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明朝称之为“倭寇”。明朝的官方史书揭示了一个事实:“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就是说,在这些“倭患”中,真正的日本人只占少数,而大多数是与他们合作的明朝人。
这些“倭患”头目的构成也证实了这一点。著名抗倭将领列出的14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头目,全都是中国人。在近现代的一些研究中,主要头目也是中国人,真正的倭寇只是夹在其中,起到了助推和“借名”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当时还要称之为“倭寇”呢?这恐怕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明朝的海禁政策总体保持封闭状态,这一方面是不能违背“祖制”,一方面也是为了统治稳定。而将东南沿海地区的动乱称为“倭患”,无疑有利于进一步说明海禁的必要性。
随着“倭患”愈演愈烈,明朝终于下了大决心平寇。在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有力打击下,这场几乎席卷东南的动乱终于被平定。这是一次民族英雄们的胜利,也是明朝决心和力量的体现。
这场“抗倭之战”,虽然主要的战斗力量并非日本的倭寇,但也应该看到,日本的战国混乱也是这场动乱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国力衰弱也为这场动乱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场战斗,既是明朝的一场危机,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