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佛珠为何在清朝如此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
朝珠的起源与演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珠作为清朝宫廷服饰的标志性佩饰,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据史料记载,朝珠的原型源于藏传的佛珠,早在某一历史时期,就已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将佛珠作为礼品广泛赏赐和进贡。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立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朝珠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并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其制作和佩戴规范被郑重地载入《钦定大清会典》中,足见官方的重视程度。
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等七部分组成,其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寓意着一年中的12月、24节气、72候,总数定为108。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以醒百八烦恼。
在清代,皇帝、后妃、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命妇等特定群体都有资格佩戴朝珠。不同场合下,皇帝会根据所穿朝服的颜色选择不同的朝珠颜色,以匹配天地日月。朝珠的材质更是丰富多彩,包括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装饰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
朝珠作为一种特殊的珠串,在男子和女子的佩戴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男子佩戴的朝珠两侧各有两串“记捻”,而女子则相反。背云和记捻的设计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背云寓意“一元复始”,记捻则代表一个月的上、中、下三个旬期。
朝珠作为官服礼服的配饰,并非所有官员都能佩戴。只有皇帝、后妃、高级文官武将以及命妇等特定人群才有资格佩戴。朝珠的材质也代表了不同的等级身份,皇帝所佩戴的朝珠材质高贵,后妃则还需在两肩斜挂红珊瑚朝珠以显示身份的特殊。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本只属于宫廷的佩饰文化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如今,佩戴佛珠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或许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写照。朝珠及其背后的文化,是封建社会中皇帝个人喜好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如今却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