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太监不许干政 为何太监权利依然很大
众所周知,明朝的内阁首辅与太监间有着深厚的关系。他们两人,一内一外,在初年的政治改革中,共同书写了革命友谊的篇章。冯保作为一个身有残疾的太监,如何能够与大明朝的首辅大臣张居正相提并论?让我们一同明朝太监的权力崛起之路。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深知宦官接触皇帝的机会最多,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每当遇到皇帝早逝、幼主登基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太监往往会出现在朝堂之上,干预皇权。甚至出现过荒唐的太监废帝事件。太祖作为出身贫寒的典型代表,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为了防止宦官干预朝政,他特意铸立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决”。明朝太监的能力值似乎被压制到了最低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朱老四夺取皇位的过程中,南京城的太监作为地下情报工作者,为他的登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老四登基后,大封太监,赋予他们一定的地位。太监的能力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当朱老四的宣宗皇帝登基后,更是在宫廷内部设立了教授太监读书认字的内书房。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皇家的教育水平极高,这使得太监开始变得有知识,他们的能力值再次大幅提升。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雄才大略,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但随着子孙的继位,他们缺乏皇帝的精力与热情。面对大量的军国大事,皇帝们开始依赖有知识、有文化、且自幼服侍在皇帝身边的太监们。赋予他们在奏章上披红的权利,这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们的能力值极高,成为朝廷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防治专权现象的出现,虽然批了奏章,但没有盖上皇帝的大印则无法律效力。又诞生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一职位。明朝最有权势的太监角色由此诞生。明朝的皇帝逐渐将祖宗朱元璋订下的祖制抛诸脑后。
这些太监成为皇帝的小伙伴,有知识、能批奏章、还能盖章发出去,权力可谓无人能及。到了明朝中后期,大太监甚至被称为内相,到了后期更是被誉为九千九百岁。若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这一切的权力演变,无疑为明朝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