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国库之中已经没有钱了 那么湘军的军饷
对于末期的湘军军饷来源的奥秘,许多人可能仍知之甚少。今天,作为风趣网小编,我将带大家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同探寻湘军军饷究竟从何而来。
在清朝中后期,整个国家都笼罩在腐败的阴影之下。常备军和汉人组成的军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面对战场,他们往往力不从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允许各地组建自己的地方武装,而军费的筹措则成了各地的难题。据后来的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军队消耗了巨额的军饷,那么湘军是如何筹措这些军饷的呢?
清廷汲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明白如果加重农民的税负,只会引发天下大乱,四处起义,加速国家的灭亡。清廷严格限制对百姓的加税。由于对汉臣的不信任,清廷并未将地方人事财政大权交给节度使,地方财政难以插手。地方的资助虽然存在,但数额有限。
面对财政困境,曾国藩不得不厚着脸皮寻求湖南乡绅的捐助,但这显然不是稳定的军饷来源。后来,在朝廷的授权下,曾国藩选择出售一些不重要的职务来筹措军费。战利品的分配也是湘军军饷的一部分。在战争初期,湘军并未取得太多胜仗,战利品往往成为私人物品,难以成为稳定的军饷来源。
大部分的军饷实际上来自商人的税收。曾国藩向清廷提议征收商人厘金,成立厘金局,在商人运送货物的道路上设卡征收税收。不同物品的税收不一,大致在百分之一左右。这一举措为湘军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军饷来源。直到湘军夺下安庆,控制了长江水道,水路收取的厘金成为湘军的主要军饷来源,支撑了巨额的军费开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是那些被收复的失地。许多被任命的地方大员在成为地方要员后,利用地方的财政资源来支持湘军。他们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在实质上成为了湘军的后盾。
湘军的军饷来源多样且复杂,既有乡绅的捐助、卖官的收入、战利品的分配,也有来自商人的税收以及地方大员的财政支持。这些来源共同支撑着湘军在战争中的开支,确保了其在战场上的持续战斗力。湘军的军饷筹措方式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清廷、地方以及军队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