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道倒卖官职有危害 清朝为何没有禁止这个
了解卖官制度的读者们,想必都对清代这一特殊现象深感好奇。今天,风趣网小编就为大家揭开这一历史现象的神秘面纱,探寻清代为何在明知卖官鬻爵有害的情况下,仍长时间实施这一制度的原因。
回溯历史长河,卖官鬻爵的现象早已存在,大多时候却如暗夜中的阴影,见不得阳光。一旦朝廷发现,严惩不贷,让人终身难忘。然而到了清代,画风突变,朝廷竟然公开经营起卖官鬻爵的生意,且愈演愈烈。
清代时期的卖官现象,最高比例竟达六成。这意味着当时官员队伍中,大部分是通过捐纳而非考试选拔上来的。大量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充斥其中,贪腐成风。当年捐纳的钱财,在短时间内就能成倍收回,但这却将整个清代的官场搅得乌烟瘴气。
那么,既然上至朝廷庙堂,下到黎民百姓,均知道卖官鬻爵会损害国家利益,为何这一制度还能持续那么多年呢?
朝廷实在缺钱。这一原因可谓根深蒂固。在康雍盛世时期,偶尔在黄河改道、赈灾等特定情况下才会卖官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到了后期,由于战事频繁,财税不足,朝廷卖官成为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从户部这一主管单位来看,卖官就是为了国家筹钱。
清代在卖官时也有一定的分寸,以尽可能降低风险。例如,吏部的官职是不卖的。卖的职位大多都是一些低品级的,一二品大员并不对外出售。京官要求五级以上不得出售,毕竟朝廷还需要真正的治国之才来参与决策。
第三,朝廷在卖官这件事上可谓精明至极,出售的官位大多是候补官员,甚至只是当官的机会。这样一来,朝廷既得了便宜还卖乖。更有趣的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候补上官员,而朝廷则坐收渔翁之利。
科举考试与捐纳并行不悖。科举考试如同升级打怪的过程,只有完成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许多人选择通过捐纳获得监生身份,进而寻求更高的官职。在清代年间,高达20万人选择捐纳监生,这些人连监生都考真正能考到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朝廷相当于白白赚了一回。
捐纳也可以作为科举的补充。对于那些应试技巧较差但有能力的人,捐纳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清代的重臣中,不乏通过捐资员外郎起步,后踏踏实实干到高位的人。
然而从长远来看,卖官鬻爵给清代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利处,这一制度最终导致了清代的灭亡。这一历史现象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诚信与公正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