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叫狐狸精呢?难到女人是妖怪?
狐狸精,又被称为狐仙,自古以来便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其的神话故事。这种神秘的存在,被赋予了极高的法力,能够幻化成人形,深受人们的崇敬。
早在上古时期,狐狸精的图腾崇拜已然存在。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都是狐图腾族的一部分。甚至在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过程中,狐狸精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大禹治水时,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最终因一只九尾白狐的出现,得以娶妻生子,开启了夏朝的传奇。
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对人尤其是女性性格心理的压迫和束缚,狐狸精文化得以滋生。最初,狐狸深受女性喜爱,被视为讨好配偶的神祇。其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以及狡诈精怪的脾性,与娇媚的女性相契合。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力量。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为四大祥瑞之一。人们赞美狐狸有中庸之道、尊卑有序的品质。
汉代以后,狐狸精的地位急剧下滑。先前的赞美之词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诸如狐疑、、狐臭等负面的词汇。狐狸精逐渐成为了生活作风问题的代名词,甚至被贬为淫兽。尽管在汉代的狐仙故事中,狐狸仍保有神通魔力,但已远不如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狐狸的形象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并获得了人类的感情和智力。至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更是将狐仙故事推向了高潮。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不仅集人类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还强调了友谊与真情的重要性。它们甚至比人类更可爱。
“狐狸精”一词还与妖狐紧密相连。妖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被视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象征。传奇及小说中的妖狐多数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摄取财物、预卜人之祸福。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妹喜与妲己等魅惑异性的代表。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称之为“子”。她们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吸引男性,但通常并不被社会所认可。妹喜被誉为“千古第一狐狸精”,而妲己则是狐狸精的典范。在《封神演义》中,妲己被塑造成集邪恶与美貌于一身的形象,被认为是断送商朝六百年天下的九尾狐狸精。至今,“狐狸精”一词仍与妲己紧密相连。“狐狸精”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吸引男性的女性形象虽然可能具有美貌但通常不被社会所认可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