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被灭之后 魏国为何等了十七年时间才对东吴
你是否对东吴的灭亡感到困惑?下面,风趣网的小编将为你揭晓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回顾历史,公元263年,曹魏对蜀汉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发动了名为“大决战”的战役。当时,曹魏的三剑客钟会、邓艾等人分三路进攻蜀汉。
当钟会的主力军在汉中大部分据点占领后,却在剑门关外遭遇了蜀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在此形成了僵持局面。而军事天才邓艾则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穿越700里的“无人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随后,他在蜀汉腹地绵竹大败敌军,攻占涪城,逼迫蜀汉后主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蜀汉灭亡后,魏国并没有立即对吴国发起进攻,而是等待了17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我们深入探究其中的内外因素。
内部原因首先来自于曹魏政权的更迭。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逐渐掌握了实权。特别是司马昭消灭蜀国后,虽然实力和士气大增,但其子继位后,面临着内部势力关系的协调以及统治的巩固问题,自然无法顾及对东吴的征伐。
西晋的元老派也不支持伐吴。晋武帝司马炎篡位后,没有足够的心腹,他依靠父亲司马昭的余威获得天下,自身缺乏大的功绩。他想伐吴时,却遭到了以贾充为首的元老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当羊祜提出伐吴时,贾充等人极力反对,使得司马炎犹豫不决,导致伐吴计划一再推迟。
外部原因也同样重要。新生的西晋政权实力不足以轻松对付孙吴。东吴的实力远超过蜀汉,占据了汉末的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人口和军队数量都大大超过了蜀汉。西晋要想攻打东吴,并非易如反掌。
晋朝建立之初,边疆地区发生了许多反动,需要稳定局势。晋武帝司马炎面临着来自匈奴、鲜卑等族的威胁,无法轻易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直到名将马隆自荐并成功平定西北大捷,晋朝的北部边疆安稳下来后,才最终具备了攻打东吴的条件。
直到三年后的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杜预为统帅下,晋朝才大举进攻东吴。四个月后,吴主被迫投降,东吴灭亡,西晋实现了“大统一”。这一历史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