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打东北七年,竟是因美容引发的战争
《历史笔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俗所贵者,曰大白之菟,……栅城之鼓,抚余之鹿,……卢城之稻。”这些词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寻这段历史的真相。
为何这种大米如此珍贵?除了其独特的口感外,还因为它有着令人惊艳的养颜美容功效,甚至能够迅速恢复男人的体力。关于这种大米的神奇效果,传闻当时为了争夺其控制权,连武则天都亲自下令发动战争。
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东北地区已完全归入唐朝的统治之下。唐高宗随后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使辽东地区再无威胁。到了武则天掌权时期,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时,渤海国与武周关系紧张,在河北地区大肆进攻,导致辽东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减弱。大祚荣作为当时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建立了渤海国。这个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括靺鞨、高句丽和契丹等民族。看到辽东地区不再臣服于天朝,武则天果断派大军北上攻打渤海国。关于争夺渤海国大米的传闻便由此而来。
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为何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因为此时的唐军已不再是昔日的唐军。武周的建立加速了唐军军事力量的下降。人才的内耗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建立武周政权,许多“不识时务”的人才被牺牲。例如名将黑齿常之、程务挺等高宗时期的名将,而任用的将领大多表现平平。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武则天对此却无能为力。为了去除李唐的影响,武周时期官僚体制臃肿,权贵阶层增多,加剧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农民上战场需要自带武器装备,若无法负担费用,便无法参战。许多农民因失去田地而逃亡,导致兵源成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不得不召集囚犯和官吏的家奴来补充兵源。
综合来看,武周的军事力量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日渐衰退,导致攻打渤海国的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更悲催的是,当渤海国臣服时,已经到武则天的儿子时代了。也就是说,武则天还是没有享受到那种能让她美容的大米。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原因和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面和人物之间的纠葛。通过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还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