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身为蜀汉托孤大臣,最后什么结局?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病势沉重,在永安进行了托孤之举。除了广为人知的诸葛亮,李严亦是其中重要的一员,被赋予了统率全军的重任。这场托孤,背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首先来解答读者的疑惑,李严究竟是何许人也?李严,南阳人,才干出众,曾跟随刘备征战四方。在刘备攻取益州的关键时刻,李严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勇气,多次平定叛乱,为蜀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他被加封为辅汉将军,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刘备托孤是如何安排的呢?在章武三年二月,诸葛亮与李严一同被召到永安,刘备进行了他的政治安排。他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并让尚书令李严为副手。刘备还下旨让李严担任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也就是说,刘备安排诸葛亮总理朝政,而李严则负责统领蜀汉的军队。
深入这段历史,我们发现蜀汉内部存在三股政治力量: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刘备的托孤之举,实际上是他稳固统治的策略。他依赖荆州集团的代表诸葛亮,拉拢东州集团的核心李严,以打压益州集团的势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李严为何会遭废黜呢?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成都开府治事,权力日益集中。虽然李严仍被任命为重要职务,但他因驻守永安,远离政治中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权力。230年,诸葛亮命李严率兵赴汉中,这看似重用,实则限制了李严的行动自由。最终,因军粮问题,李严被废为民,徙梓潼郡。
史学家田余庆认为,废徙李严是解决新人旧人之争的关键。这里的“新人”与“旧人”,指的是蜀汉内部的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诸葛亮在考虑接班问题时,更倾向于荆州集团的成员。而李严作为东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他的地位虽高,但在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利。诸葛亮的做法,既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为蜀汉的未来培养了新的领导力量。
蜀汉的托孤之举,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考量。李严的遭遇,既是个人命运的变迁,也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权力、忠诚与策略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