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讨贼檄文 偷车贼看完被戳到痛处真投案自首
日前,南京发生了一起实习女警以檄文劝偷车贼自首的奇事。这篇檄文言辞简练,介于古文与白话之间,深入剖析了逃犯的心理特征,成功引起了偷车贼的反思。
孟子曾言:“不顺乎亲,不能以为子。”如今,一名逃犯居某虽犯罪在外,却如同失去了家的游子。他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危害,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家人的悲痛却让人心生同情。实习女警陈露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将情感与法律融为一体,写下一封感人的《给家属的一封信——招逃投案檄文》。
今年四月底五月初,南京栖霞区摄山地区连续发生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失窃案。警方在一次巡逻中成功抓获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楚某,但另一名嫌疑人居某却逃脱了抓捕。警方发现居某家中两位年迈的老人每日以泪洗面,期盼儿子回家。居某作为家中的独子,已过而立之年却仍未成家立业,这使得他的父母倍感焦虑和无助。他们渴望儿子能够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居某长期逃亡在外,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摄山派出所的一名实习女警陈露决定采取行动。
陈露是一名热爱古代文学的实习女警,她深知古代檄文的威力。为了劝说居某投案自首,她决定采用这一古老的方式,撰写了一篇专门针对逃犯心理的檄文《给家属的一封信——招逃投案檄文》。在这篇檄文中,陈露通过文字的力量深入剖析了居某的心理状态,希望他能感受到家人的呼唤和社会的责任,早日投案自首。她的信不仅表达了法律的力量也融入了人性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居某出逃半年后终于偷偷返回家中探望父母时看到了这篇檄文。他被信中的言辞深深打动内心被戳到痛处决定自首并交代了自己的违法犯罪事实。他走进南京摄山派出所办案民警的办公室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决定接受法律的制裁。目前居某已被栖霞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这次事件展示了法律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警察的智慧和勇气。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正能量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遵守法律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