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的大学士身份十分尊贵 到了清代又是什
权力之大小,历来是众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历史上大学士的权力地位变迁,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提及包青天系列的电视剧电影,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剧中的包青天被人们尊称为“大学士”,但实际上,他只是龙图阁直学士。大学士这一身份,其实是后人杜撰的。那么,在王朝时期,大学士的真实境遇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总是有其传承的脉络。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按理来说大学士的地位应该稳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清朝虽然保留了大学士的制度,但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立,大学士原本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这一机构是清朝入关后,保留游牧民族部落议事风气的体现。参与这个会议的成员大多是王爷或宗室成员,他们所组成的团体成为仅次于皇权的重要政治团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在各个机构间转移。无论是南书房还是军机处,还是嘉道时期的亲王当权,都使得内阁陷入一个徒有“第一政治机构”虚名的地位。内阁的尴尬处境也导致了内阁大学士的尴尬地位。
这种尴尬从官员的官衔上就能得到明显的体现。在清初,大学士的官阶品味原本高于其他官员。但到了后来,顺治将满族大学士的品味调至与汉人相同。到了雍正八年,无论满汉,都可以被评为正一品,大学士的前缀依然能够表明他们的地位。
然而到了清初,这一称谓发生了变化,前缀由“殿”“阁”变为“院”。经过两次殿阁制度改革,到某一年时三殿三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乾隆帝不再设立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的称呼和地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南书房与军机处的出现,大学士在军政大事上的发言权逐渐被削弱。他们主要担负文教大事的职务,如笔录监修、考官、讲官、独卷官、释义官等。大学士成为了皇帝赐予宠臣的头衔,内阁的日常工作也落到了所配备的“协办大学士”身上。
当时的大学士并没有实权,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在军机处出现后,尤其是在没有政事的时候,大学士可能一年都不会踏入内阁。内阁的地位日渐衰微,其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