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队很弱吗?宋朝选兵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解读宋朝的选兵标准?风趣网为您介绍
在风起云涌的宋朝时期,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作为一朝古都的汴梁城,虽无山河之险固,却历来是英雄豪杰的聚集地,是沙场点兵的场所。为了保卫京师,宋朝历朝都在不断扩军,这也导致了后来被人们所批评的“冗兵”现象。
据《曲洧旧闻》记载,宋朝初期的兵员规模相当庞大,特别是到了仁宗朝,禁军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二万六千余人。尽管王安石在哲宗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军改革,但禁军的人数仍然保持在数十万之众。
当我们谈论“八十万禁军”时,其实主要源于《水浒传》中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职位。尽管有时实际人数可能并未达到这么多,但在北宋中后期,禁军人数始终维持在五六十万以上。
那么,如何成为这庞大军队中的一员呢?选兵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金国东京留守渤海人曾询问被劫持的宋朝官员沈琯关于禁军的问题。而《宋史·兵志》则详细描述了宋朝选兵的过程和标准。
宋太祖赵匡胤亲自选拔禁军士兵时,他亲自到军中挑选了一部分高大、壮实的士兵作为样板,让招募者带着这些样板到地方武装部门,按照这些样板的身体标准来挑选士兵。后来,选兵的标准逐渐改为使用尺(木梃)来量度,称为“招简等杖”。根据这个标准,身高达到一定要求的士兵可以入选中央禁军、戍边禁军或低规格的禁军中服杂役。
除了身高标准,宋朝选兵还要考较士兵的腿力、腰力。据《画墁录》记载,太祖选兵并不完全看重身高,而是要选择腿像琵琶一样有力、身体像车轴一样坚实的人。《嘉泰会稽志》还记载了在选拔时要考察士兵的奔跑、跳跃成绩以及视力。
重视奔跑和跳跃的成绩不难理解,而特别重视腰力和视力的原因在于宋朝时的兵器以弓为主。为了训练和考核士兵的作战能力,主要看重士兵能挽多大的弓斗力以及射箭的准确性。这两项都需要良好的腰力和视力。
值得一提的是,到河东路平定军入伍的岳飞,其身高在1.7米以上,挽弓射术更是惊人。他的事迹充分展示了宋朝选兵标准的严谨与精准。
宋朝的选兵标准既严格又全面,既要考察士兵的身高、腿力、腰力,又要考察其奔跑、跳跃和视力的能力。还特别注重士兵的弓斗力和射箭准确性。这一标准的设立,旨在选拔出最优秀、最适应战争的士兵,以保卫宋朝的疆土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