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事件前的地区格局:发生二次巴尔干战争
欧洲列强在巴尔干的争斗愈演愈烈,背后的野心和利益驱使它们不甘让巴尔干人民掌握自身命运。德国与奥匈帝国出于自身在土耳其的利益,联手支持土耳其,意图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俄国,出于战略利益的考量,积极推动巴尔干同盟的建立,旨在增强自身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并以此为平台对抗奥匈与德国。在俄国眼中,这个同盟的崛起意味着第三条战线的开辟,能有效分散奥匈的兵力,并切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
随着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在1912年3月签订反土同盟条约,希腊也随后与保加利亚结盟,门的内哥罗在同年8月加入,形成了强大的反土同盟。战争的爆发并非一帆风顺。当门的内哥罗率先对土耳其宣战,其他盟国也紧随其后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给予其统治下各民族自治权,并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拒绝了这些要求。盟军迅速击溃了土耳其军队,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均有所斩获。土耳其几乎失去了在巴尔干的所有领土,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及周边几处地方。
形势对巴尔干同盟极为有利,但欧洲列强的干预使局势复杂。各国支持不同的巴尔干国家,使得战争有扩大为欧洲大国间战争的可能。例如,塞尔维亚要求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引发了奥匈与俄法的激烈争执。尽管俄国考虑到力量薄弱和作战准备不足,不得不向德奥让步,但伦敦召开的和约会议及六国大使会议仍反映出各国的利益冲突。土耳其亲德的上台更是加剧了谈判的复杂性。经过多次反复和军事行动,土耳其最终不得不再次求和。
即使在战争结束后,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巴尔干同盟国家在分配战果时产生了严重分歧。保加利亚因获得土地最多而引发其他国家的嫉妒和不满。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甚至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都向保加利亚提出了领土要求。结果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保加利亚,而土耳其也试图夺回东色雷斯地区。最终,这些国家再次陷入战争,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失败,只得签订和约。
这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改变了巴尔干地区的政治格局,更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这些地区的人民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这一趋势势必引发更大的冲突和对抗。巴尔干地区已成为欧洲列强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库。这一系列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利益和野心斗争不断升级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