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推动“放管服” 用自我革命创造制度红利
中新社北京报道,自中国宋朝至今,航运监管制度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通过核查证件来判断船舶适航能力的方式,已逐渐转化为通过信息报告制度来提高船舶周转效率和降低成本。这一变革,无疑是职能转变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缩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下,中国围绕着处理好与市场关系、推动职能转变的改革目标,从“放”、“管”、“服”三个方面展开了一场自我革命。这场革命旨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放”的方面,中国大力简政放权,改变过去通过事前审批设定市场准入门槛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随着市场体量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复杂化而愈发显著。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减少了事前审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这一改革使得企业能够享受制度红利,并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通过减少行业准入限制、推动减证和推进“证照分离”,中国大大降低了就业创业的门槛。每天新增的企业数量翻了番,活跃度也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审批权力的限制正在逐步升级,从“必须减多少”向“只能做这么多”转变。清单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意味着不该有的权力将被彻底拦在清单之外。
在内外资投资方面,也积极松绑限制,全力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凡是技术工艺成熟、能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过去五年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比例超过40%,不少地方甚至超过70%。也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加强和服务的提升,让违法违规的企业更容易被市场识别和淘汰。公平营商环境的营造、信用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在服务方面的典型举措。统一的信用信息查询网站的建设和多部门共享信息联合惩戒失信者的措施,让信用信息成为重要的服务红利。
中国推动的“放管服”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旨在创造制度红利。通过减少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这场改革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实现职能的转变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完)(德国德国网 周锐)原标题:中国自我革命推动“放管服”:创造制度红利与激发市场活力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