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闰土课文
《中年闰土》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一段令人深思的篇章。它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鲜明对比,揭示了生活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普通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异化。
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让人唏嘘不已。昔日的少年闰土,那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的形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多年后的中年闰土却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脸色灰黄,皱纹深刻,眼神红肿;那曾经充满力量的小毡帽如今变得破旧不堪,衣着单薄,手部粗糙如松树皮。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和社会的无情。
再看闰土的性格变化,更是让人心痛。曾经的他是那么活泼健谈,与“我”分享捕鸟、看瓜等趣事,充满了童真与平等感。中年后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对“我”恭敬地称呼“老爷”,态度卑微。两人之间仿佛竖起了一道“可悲的厚障壁”,无法逾越。
二、文章的社会背景与主题更是深入人心。闰土的贫困,多子、饥荒、苛税等都是他陷入困境的原因。他被封建礼教与社会结构压迫至麻木,失去了早年的生命力。而杨二嫂的刻薄与市侩,更是反映了底层民众在生存压力下的扭曲。闰土与“我”之间的隔阂,象征着封建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沟通困境。
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少年与中年形象的强烈反差,突出了主题的悲剧性;细节刻画如“松树皮般的手”“破毡帽”等,强化了人物命运的视觉冲击;银项圈与“老爷”的称谓,则形成了符号化的对照。
三、《中年闰土》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对旧中国农村的衰败与民众精神困境的折射。它呼吁打破封建枷锁,寻求社会变革。其现实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对人性异化、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至今仍具有启示价值。读来令人深感悲痛,又充满了对社会变革的期盼。这样的文章,让人无法释怀,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