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皇宫内外、官员之间互相如何称呼
古代的皇家称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唐朝时期对皇帝、皇后、皇子、公主以及官员之间的称呼特点。
对于皇帝,时下的官员一般会用“圣上”、“主上”、“大家”等词汇来尊称。其中,“圣上”和“主上”是较为流行的称呼,而“大家”这一称呼更多是在皇帝身边亲近之人中使用。传统上的“陛下”也是可以使用的。有趣的是,“皇上”这一称呼在唐朝更像是一种书面用语,实际当面称呼并不常见,“万岁”则是在情绪激动时百姓的脱口而出,并非日常称呼。
至于皇子与公主,他们对皇帝的称呼则更接地气,一般和普通人家一样叫“父亲”、“阿耶”。其中,“父皇”并非唐朝皇子对其父亲的常规称呼。在与皇后相处时,如果感情亲密,皇子们可以直接称呼“阿娘”,显示出唐朝宫廷里的礼仪规矩并不像后世那般严格。但在正式场合或需要赔罪时,皇子们则必须尊称皇后为“皇后殿下”。
再来看官员之间的称呼,其中对皇太子和公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正式册立的皇太子,下面的人称为“太子殿下”,而普通的皇子则被称为“大(dài)王”。至于公主,一般称为“公主”或“贵主”。若是在非正式场合且感情融洽,奴婢和亲近之人可能会像普通人家一样随意称呼。
官员之间的互称也颇为讲究。一种是以“姓+官爵”的形式,如“刘常侍”、“某尚书”等。另一种是使用“姓+公”的尊称,如“房公”、“魏公”,这种称呼在民间也可广泛使用。还有一种独特的称呼方式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将县令称为“明府”,将中书舍人和门下省等高官称为“某阁老”。
至于皇帝的自称,唐朝的皇帝并不会在所有场合都使用“朕”、“寡人”、“孤”等词汇。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他们可能会用“我”、“吾”,甚至使用“奴”这样的自称。例如,《魏郑公谏录》中李世民曾说:“我有一口语,欲向卿等道……我自不许儿子纵横……”这样的自称方式充满了人性化,展现出唐朝皇帝与官员之间的亲近关系。
唐朝时期的称呼礼仪丰富多彩,既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地位,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这些独特的称呼礼仪,是不是让你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