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在古老的中华智慧中,有一组神秘的策略被概括为“三十六计”,这一独特理念早在著书之年便广为人知。其源头可追溯到南朝宋将檀道济,而到了明末清初,这一语汇被更多人引用。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最终凝结成《三十六计》这部杰作。其中的围魏救赵,便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今天,我们将跟随奇技网一同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其中的智慧与奥秘。
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爆发的桂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为了释放中山的旧恨,派大将庞涓攻打中山。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近,因此建议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欣然同意,随即派遣五百战车,任命庞涓为将,直奔邯郸。
赵王闻讯后急召齐国救援,承诺解围后以中山作为回报。齐威王应允,并任命田忌为将,同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这位孙膑军师曾与庞涓同窗学习兵法,对战争策略有着深刻的理解。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曾将其致残,企图使其无法行走并羞于见人。但孙膑装疯卖傻,最终得到齐使者的帮助,逃到齐国。这是庞涓与孙膑之间的一段旧事。
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原本想直逼邯郸,但孙膑制止了他。他解释道:“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要想平息纠纷,必须抓住要害,乘虚取势,让对方因受到制约而自然分开。现在魏国倾国之兵出动,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然会回师解救,这样邯郸之围自然解除。”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如孙膑所料。魏军离开邯郸后,在归路中遭遇齐军的伏击。由于长途疲惫,魏军溃不成军。庞涓只能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十三年后,齐魏再度交战。庞涓复又陷入孙膑的伏击,最终自知智穷兵败,选择自刎。孙膑因此名扬天下,其兵法世代相传。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军事策略:采用包抄敌人后方的方式来迫使它撤兵。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围魏救赵”策略的经典案例。这场战役中,孙膑巧妙运用兵法,成功解救赵国并大败魏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让我们一同见证中华智慧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