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并非全是以胖为美 初唐美女曾很骨感
在初唐的辉煌画卷中,美女们的身姿宛如轻盈的柳絮,宛如古书中描写的仙子,骨感而秀美。在《步辇图》中,九位纤细的美女抬着,她们的腰肢纤细,仿佛不盈一握,让人感叹不已。这些美女并非个例,而是代表了当时的时尚潮流。那些日子里,李世民所欣赏的,便是这如诗如画的骨感美。
这并非嘲笑电视剧中的无脑情节,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以瘦为美,那是一种风尚,一种追求。若说只有一两位美女瘦得如柴,那或许只是个别现象,但众多美女共同追求瘦身,那便是一种时代的审美趋势。
进入中唐,社会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贵族们,他们的生活更是奢靡无比,吃得好,自然身材就有些“肉感”。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女们的身材比《步辇图》中略微丰满了一些,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她们的脸上。除了脸庞稍显丰腴外,这些美女的身材依然婀娜多姿,绝对不属于“大胖纸”的范畴。
再往后,审美标准逐渐转变。在《游春图》中,对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的描述,就已经无法用瘦来形容了。她的体态丰盈,脸蛋肉乎乎的,展现了一种富贵的韵味。这种审美标准的转变,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喜好,更是整个社会审美趋势的反映。敦煌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中,那些胖乎乎的美女们,更是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变化。
唐朝的“以胖为美”,不仅仅是审美标准的体现,更是李唐王朝鲜卑族血统的印记。当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就会明白这种审美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实际上,从草原民族到鲜卑族再到蒙古族,都以胖为美,这与他们的游牧生活、对肥壮牲畜的崇拜有关。
这种“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并不是无限制的。到了晚唐,社会动荡不安,贵族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审美标准重新倾向于清瘦和矫健。在五代时期,女人们的体态又回归到了初唐的胖瘦水平。
纵观整个唐朝的审美史,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以胖为美”,但并非一直如此。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生活的水平都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标准。说起唐朝的审美,或许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多变。这种多变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文化和历史的变迁在审美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