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比曹刘二人晚称帝那么久呢?
在乱世之末,军阀们纷纷崭露头角,争霸天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通过权术、智谋、武力等各方面的较量,为称帝之路铺路。袁术、曹操、刘备等人,先后扩充自己的实力,为了在战火纷飞的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称帝并非易事,背后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支撑。
袁术是其中一位急于称帝的人物。他在寿春称帝,建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的称帝之路却遭到了天下人的反对。很快,袁术就被孤立,陷入绝境。其他军阀如孙策、曹操、刘备等,抓住了袁术身为汉臣却谋反称帝这条罪状,带兵攻打他,获得了其他军阀和人民的支持。袁术最终落得连蜂蜜都吃不到的下场,吐血身亡。
相比之下,曹丕和刘备的做法则高明得多。曹丕作为曹魏集团的第二任首脑,继承了曹操的偌大家业,包括继续控制的傀儡皇帝。当时,刘备和孙权正在激烈交战,根本无暇顾及曹丕的动静。曹丕趁此机会,逼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虽然是汉献帝退位让贤,但大家心知肚明曹丕的不厚道。由于是汉献帝亲自下旨,曹丕当皇帝在名义上是合理的。
刘备则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以及“匡扶汉室”的口号努力奋斗。与曹丕相比,刘备的理由更加合理,当皇帝符合口号,还有中山靖王之后的背景加成。
此时的孙权并没有正当的名分,也没有皇帝让贤或汉室后裔的身份。曹丕和刘备已经称帝,他如果贸然称帝,可能会让两人联合起来攻打自己。孙权比袁术更有政治头脑,并没有步袁术的后尘。他在公元222年选择称王,并向曹丕称臣,获得“大魏吴王”的身份。一直到汉朝灭亡,蜀国也承认他的合法性,孙权才找到名正言顺的称帝理由。
称帝除了需要名分之外,还需要强大的实力支撑。曹操明白“缓称王”的重要性,所以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优势,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并不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但他更明白实力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在合适的时机称帝。孙权一直都有当皇帝的想法,但缺少合适的名义和实力。他一直等到有了足以匹敌其他两国的实力,才在公元229年称帝。
孙权一直很聪明地等待着一个合适的名义。他一直保持着耐心和冷静的头脑,等到其他两国的皇帝相继去世之后,他才抓住了机会称帝。他的这种做法既聪明又理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