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一个祖训,墓地无人知晓。
去年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大军师之军师联盟》重新解读了历史人物司马懿的形象,颠覆了大众对这个角色以往的负面印象。人们发现,这位西晋奠基人并非单纯的奸诈小人,他其实拥有更多的层次和魅力。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再是片面的讥笑与轻视,开始重新审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于将司马懿与诸葛亮相较的观点,仍显得有些不够精准。毕竟除了长寿之外,司马懿在各方面似乎都难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并非是对司马懿的轻视,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这位传奇人物司马懿在处理自己的身后事上,却展现出了与诸葛亮相似的深思熟虑。公元266年,西晋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但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混乱和纷争。西晋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二十四年便陷入了混乱,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导致了中原的再次分裂。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权的动荡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了可乘之机。匈奴贵族发起了挑战,最终在公元316年攻陷长安,中原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而后的历史中,北方各族纷纷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两晋时期的十五位皇帝大多葬于北邙山,他们的陵墓位置奇特,似乎并不担心是否会破坏都城的风水。这种安排背后有着司马懿的深思熟虑。据传,司马懿在临终前留下了“三不”遗嘱:不坟、不树、不谒。这意味着不立坟、不栽树、不祭祀。他的这一决策旨在消除所有关于陵墓存在的痕迹,确保司马家族的人能够以国家机密的方式安葬。尽管我们可以在北邙山找到西晋皇帝的墓,但东晋帝陵却难以寻觅。
司马懿的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政治生涯紧密相连。他深知自己的谋权行为已经引起了忠于曹魏的臣子的不满和仇恨。他知道总有一天会有叛乱发生,因此他不敢贸然称帝并隐藏自己的陵墓。加之当时盗墓充作军资的行为已经让社会形成了盗墓的风气,许多帝王和王公墓都被破坏。司马懿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尸骨可能面临的危险。
事实上,司马懿的预见性得到了验证。在司马师和司马昭统治时期,曹魏多次发生叛乱军事行动。司马师因战负伤最终病逝,司马昭则费尽心思安抚天下局势并为司马炎奠定上位基础。这两晋的建立得益于司马懿及其后继者们的杰出才能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布局。可以说没有他们这些杰出的后人,两晋的历史或许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