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一俗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用于形容好心被误解或辜负的情况。那么,这一说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关于他的故事众多,而“狗咬吕洞宾”的典故便有两个动人的传说。
第一个典故中,吕洞宾与哮天犬的交集引人注目。在神话传说中,哮天犬私自下界,为祸人间。吕洞宾奉师命下界捉妖。经过一番斗法,吕洞宾成功用其法宝“布画”擒拿了哮天犬。考虑到妖物的命运——长时间被困会灰飞烟灭,无回,吕洞宾心生怜悯,欲放哮天犬一马。不料,刚刚脱困的哮天犬立刻回头咬了吕洞宾一口。从此,“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俗语便流传开来。
再说说第二个典故,这个典故中的“狗”字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苟杳。在吕洞宾成仙之前,他本是书生一名,因屡试不中,便依靠祖先基业过着逍遥的日子。其间,他与好友苟杳结拜成兄弟。苟杳家境贫寒,吕洞宾便接他至家中照顾。有富家欲将女儿嫁给苟杳,吕洞宾为兄弟的前程着想,答应了婚事。新婚之夜,吕洞宾提出暂借新娘子以助兄弟坚定学业之心,虽然苟杳起初不解甚至有所怨言,但最终答应了。三天后,误会解除,苟杳明白了吕洞宾的良苦用心,之后奋发图强,最终金榜题名。
当吕洞宾家中失火、他求助苟杳时,苟杳的回应却让他大失所望。苟杳没有直接帮忙,只是招待他吃喝。吕洞宾生气而归,却发现家中已盖起新房。原来这一切都是苟杳安排的——他送来棺材和金银财宝的同时留下书信解释原委。这个误会与巧合交织的故事流传开来后,“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意”的说法逐渐演变成“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后来更是成为了仙界的八仙之一。
这两个动人的故事构成了“狗咬吕洞宾”这一俗语的双重典故背景。它们共同传达了一个道理:好心有时会被误解,但真正的友情和善良终究会被理解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