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官回乡缺钱,做了一件事,朱元璋震怒
自古以来,仕途便是众多士人眼中的荣耀之路。一位正三品的清官,却因过于清廉,连回乡盘缠都无法筹措,最终被朱元璋处以极刑。这桩公案,让人不禁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
众所周知,朱元璋这位从田间地头走出的皇帝,对百姓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制定了严厉的刑法律例。这也使得官场清明,众多官员心怀敬畏,不敢轻易触犯律法。
曾秉正,这位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其中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出生于江西南昌,学富五车,早年因学识出众被朝廷推举为海州学正。因其政绩卓著,又受到上级的重视,被举荐至朱元璋面前,正式提拔为刑部主事。
曾秉正为人耿直,在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对于发现的问题都会如实上报。他的这种品格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当朝廷派遣他前往陕西担任参政时,他开始揭露出的不良现象逐渐增多,甚至有时会在言语上触犯朱元璋。
作为皇帝,朱元璋岂能容忍臣下的妄加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秉正因过于刚直不阿的为官之道,以及朝廷俸禄的微薄,导致他在从陕西返回南昌老家的路上连路费都凑不齐。无奈之下,他私下卖掉了年仅四岁的女儿。
原本只是家事一桩,不料此事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在朱元璋看来,朝廷给的俸禄应该足以让官员们过得富贵有余。而曾秉正竟然因卖女而违背伦常,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他原本清廉刚正的形象瞬间崩塌,皇帝愤怒之下将他处以极刑。
在外人看来,曾秉正似乎是咎由自取,他卖亲生女儿,下场活该。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的背景,会发现曾秉正的遭遇其实很不公平。他当时面临着抗旨的风险,如果不按期离开,后果可能是满门抄斩。而朝廷的薪资都兑换成了新货币宝钞,在现实中不被认可,连连贬值,导致官员们实际收入微薄。
曾秉正这位清廉的官员,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实际上是因为朝廷没有从深层次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所导致的。他的遭遇令人唏嘘,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官场经济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