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修改法律保贪官杀光甘肃全省官员无人用
甘肃冒赈案:乾隆朝腐败的巅峰
在乾隆三十九年,一场震撼朝野的贪污案在甘肃悄然爆发。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的一群官员,通过捐监冒赈的手段,大肆贪污公款。捐监,是一种让有资格的学生交钱交粮购买进入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的机会;而冒赈,则是借赈灾之名,私吞赈灾款项。王亶望等人正是利用这一手段,将公款中饱私囊,合伙分赃。这场腐败窝案在之后的七年内不断蔓延,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才被彻底揭露。
这一年三月,甘肃撒拉族人爆发叛乱,甘肃巡抚勒尔谨因平叛不力被免职。朝廷为了平定叛乱,急需大量军饷。王廷赞认为这是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向朝廷捐银4万两。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乾隆的高度怀疑。与此王亶望因修建豆腐渣工程而交出的议罪银也高达50万两。乾隆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责令彻查此事。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隐匿了七年的腐败窝案被彻底揭露出来。
甘肃整个官场几乎无一幸免,涉及总督、布政使及以下各级官员。追缴的赃款高达281万两。这一“塌方式腐败”震惊了整个国家。对于如何处理这些腐败官员,乾隆皇帝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大部分甘肃官员都会被处斩,那么官场将无人可用。于是乾隆皇帝专门为此案修改法律,对腐败的立案标准从贪腐1000两银子提高到1万两。然而即使如此,被判死刑的官员仍然很多。乾隆皇帝再次修改法律,规定如果官员以前得到嘉奖,贪污2万两以上也可以免死。最终,52名官员被判处死刑,194人被发配或抄家,其他人则逃过一劫。
乾隆皇帝对这一案件的处理并没有能够遏制住官场上的贪腐之风。甘肃冒赈案成为乾隆朝的一大腐败窝案,对于整个朝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案件不仅揭示了官场腐败的严重性,也暴露了当时法律制度在应对大规模腐败时的无力。这一案件也让人们对于乾隆皇帝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争议。或许,这正是历史的残酷之处:即使有着明君如乾隆,也难以完全根除腐败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