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助手到智能芯片,手机人工智能的“三级跳”
在这个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消费者接触AI的最直观载体。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硬件,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外卖出行到金融购物,乃至医疗恋爱,手机的功能越来越繁杂,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真正拉开手机厂商之间体验差距的,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这一鸿沟的起点,要追溯到2012年。
从那时的Siri开始,窄人工智能(Narrow AI)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人工智能(AI)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12年左右,AI的一些应用才开始进入商用阶段。窄AI,不具备情感意识,但在特定领域通过大数据和学习算法,能够自主学习并提升,从而超过人类的能力。
以Siri为例,2012年,苹果在iPhone 4s上首次搭载了这项技术。随后的几年内,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推出了智能语音助手。这些语音助手不仅能理解问题,还能联网得出答案,帮助用户解决各种问题。从Siri到MacOS乃至HomePod都能跨系统使用,Siri成为关联整个苹果硬件生态的关键纽带。
2016年,苹果开放Siri接口,接入第三方应用并理解更多意图,Siri的人工智能开始深入苹果的系统中。与此其他手机厂商也开始注意到人工智能这一卖点,并不断加以利用。
人工智能进入系统层级,从系统底层的优化切入,为手机体验带来新的升级。以魅族的Flyme 6为例,其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服务“One Mind”通过记录日常使用习惯,提前做出选择,提高常用应用的打开速度。
人工智能在拍照领域的运用也日渐显著。主流手机公司在发布会上纷纷用AI为拍照算法加持。例如,华为的Mate 10通过上亿张照片的学习,可以识别出13个细分场景并进行特殊优化。这意味着在硬件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劣开始影响某一具体功能的使用体验。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手机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场景的出现。手机将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个集成了各种智能应用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