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和包青天武功高强,苏东坡对武功很自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书人的角色远非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吸收者。他们被期望掌握六种基本能力,称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中国,一个标准的儒生不仅要精通诗书,还要会驾驭战车和射箭。
孔子的要求不仅仅是读书人埋头苦读。他期望学子们除了学问,还要修炼武功。那么,这位伟大的圣人自己的武功如何呢?《春秋》记载孔子有惊人的力量,能举起城门的大关。《淮》一书中,孔子被描绘为勇猛如孟贲。而在《论衡》中,更有记载孔子能举起北门的大关,展现了他非凡的武艺。
孔子的武功高强,或许可以从他的父亲叔梁纥那里找到源头。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英勇将领,曾参与鲁国与逼阳国的战斗。在那场战斗中,鲁军攻入逼阳城后,逼阳军放下城门企图阻挡鲁军。叔梁纥凭借双手撑住城门,为鲁军撤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一英勇举动更加证实了叔梁纥的勇敢和力量。
历史文献中确实有大量记载证明孔子的武功高强。后世儒生虽然大多将读书作为追求仕途的途径,许多人不再学习驾车和射箭的技能,但也有不少儒生保持了好武艺。例如,《开封府志》记载,包孝肃在出任开封知府前代表大宋出使契丹时,面对契丹人的刁难,他展现了出色的骑马射箭技能,猎获颇丰。
哲宗时期,苏东坡作为大宋的兵部尚书,虽然主要任务是撰写诏书文案,但他对自己的武功充满信心。当朝廷要加封包青天的儿媳为永嘉郡君时,苏东坡受命撰写诏书。他在《故枢副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详细描述了这一事件。苏东坡也曾抱怨自己的职务仅仅是处理文书,未能发挥他的武功。这也表明,尽管身为文人,但苏东坡并未忘记自己的武艺训练。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文武双全,不仅要求读书人精通诗书,还要掌握武艺。从孔子到后世的儒生,这一传统一直得以传承。尽管历史的发展使得许多儒生更多地专注于学问,但武艺仍然是许多读书人的重要技能。这种文武双全的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