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由效应是什么-给自己寻找看似合理的外部
探究“过分缘由效力”
在人类的社交互动与行为决策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名为“过分缘由效力”,这一理念由情绪学家德西在1971年提出。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时,往往会先寻求表面上看起来合理的解释,一旦找到了这样的原因,就可能会停止进一步的探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领会这种效力。
什么是“过分缘由效力”呢?
过分缘由效力与曼德拉效力、莲花效力等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当我们想要为自己的行为提供解释时,最初会寻找那些显而易见、容易触及的外部原因。当这些外部原因能够成功地为事件提供解释时,我们就不会去追究更深层的原因。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德西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项试验,试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参与者们被要求解决问题,但没有得到任何奖励。在第二阶段,参与者们被分为两组,解决问题后可以获得一美元的奖励。而在第三阶段,参与者们可以自由活动,无需再解决问题。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奖励是否会影响参与者解决问题的兴趣。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没有获得奖励的参与者在自由活动时间仍然持续解决问题。而得到奖励的参与者在有奖励的时候非常投入,一旦奖励消失,他们就不再愿意继续解答问题。这是因为奖励这个外部因素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产生了明显的“过分缘由效力”。外部因素成为了他们解题的原因,一旦这个因素消失,他们也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过分缘由效力”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在寻找原因时,我们不应该在找到外部原因后就停止脚步,而应该持续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果我们决定做某件事,就应该尽量避免给它太多的外部原因。因为外部原因过于充足,一旦失去这个原因,我们可能就会失去继续做这件事的动力。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自己的行为,探寻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由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决策,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