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君子用温润如玉,有何出处吗?
“温润如玉”背后的儒家审美:君子与玉的千丝万缕
你是否曾被“温润如玉”这一形容所吸引,好奇这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来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这一美好的比喻背后的儒家审美,揭开君子与玉的深厚联系。
在古老的《秦风·小戎》诗篇中,我们发现了“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动人词句。这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古代女子对其从军打仗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在这位女子心中,丈夫就如同温润的玉石,蕴含着淳厚与温和。这也为后世树立了“温润如玉”作为衡量君子标准的重要参照。
这种将君子与玉的比喻,其实与我们尊崇的儒家审美倾向息息相关。儒家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社会混乱,诸侯争雄。孔子因此追述周公的礼仪,提倡人们克己复礼。他认为,每个人都应收敛情绪,克制欲望,这样社会才能回归和谐。这种“收敛、克制”的审美倾向,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而玉,以其温润的特质,无夺目之色,无耀眼之光,与儒家的“收敛、克制”相得益彰。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君子的品行与玉的特质相联系,形成了“君子如玉”的美好比喻。
历代的儒家作品中,都详细阐释了君子与玉的关系。《礼记·聘义》中记载,君子与玉的特质被分为十一类,并逐一进行类比。如玉的温润、泽泽、垂坠之感,与君子的仁、义、礼、智等品质相呼应。许慎在《说文》中则将玉与君子的特质分为五类,玉的润泽、坚韧、声响等特质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智、勇、洁”等核心道德规范紧密相连。
后世的君子们,常常以玉反观自身,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佩玉成为了君子仪容的重要内容之一。君子佩玉,不仅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品位,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言行举止都要符合“温润如玉”的标准。
“温润如玉”这一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君子的美好品质,更是揭示了儒家审美倾向与玉之间的深厚联系。当我们赞美一个人“温润如玉”,其实是在赞美他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具有收敛、克制的品质,是一个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