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嘲讽最严防女祸政策致女祸亡国
在历史的长河中,后宫干政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影响深远,甚至在北魏这一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中也未能幸免。在妇人阴影下,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有人选择了赐死皇子的生母以绝后患。北魏政权继承的“子贵母死”制度,虽短期内看似有效,却难逃女祸亡国的结局。
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首领继承人的册立和即位过程中,往往依赖于母亲一族势力的强大。也就是说,皇储的登基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强大母族的支持。这种“母强子立”的体制一直持续到北魏的开国道武帝拓跋继位。
道武帝拓跋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他意识到,随着北魏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原先的部落体制已无法满足需求。他需要建立一种超越一切的专制君权。在“母强子立”的背景下,强大的母权对皇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道武帝采纳了汉武帝的“子贵母死”信条,试图通过削弱母族势力来加强皇权。
这一制度刚一实施,道武帝就赐死了太子的母亲刘贵人。而且,他要求太子继承这一传统。此后,“子贵母死”的制度在北魏持续了七代,历经百年。在这一制度下,保母应运而生,承担起抚育嗣君的重任。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保母干政的现象。
“子贵母死”的制度过于残忍,导致后宫的嫔妃们都不愿意生下皇子,皇权的继承面临危机。宣武帝时期的后宫嫔妃,因畏惧“子贵母死”的制度,宁愿一死也要为宣武帝生下嫡长子。幸运的是,胡氏非但未被处死,反而被晋封为贵嫔。
当胡氏临朝听政、执掌皇权后,她的行为却令人大跌眼镜。她大肆任命谄媚之徒,放任贪污不法,导致朝廷混乱。她沉迷于佛教,广建寺院、佛窟,耗费大量财资,致使北魏国库空虚,民众不堪重负。最终,契胡族酋长乘机起兵攻入洛阳,诛杀了胡太后及幼帝,北魏王朝灭亡。
这一历史悲剧告诉我们,“子贵母死”并不能杜绝后宫干政的现象。后宫干政源于皇权的排他性,是专制皇权的一个影子。只要专制皇权制度不变,干政总会以其他形式出现。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政治制度,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