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炎炎夏日与寒冷冬日的秘密:“三伏”与“三九”的奥秘
谚语有云:“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我们常说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三伏天,最冷的时候在三九天,那么这两个时段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背后的神秘面纱。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三九”和“三伏”。三九是从冬至日开始计算,数到第三个九日,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月的9—17日。而三伏天则分为头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头伏通常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中伏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之间,末伏则在8月中旬前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全年最冷和最热的时段会延迟到“三九”和“三伏”的现象呢?这背后的原因与地温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气温的升降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只有当两者达到平衡时,气温才会开始上升或下降。虽然夏至后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开始减少,但仍然大于支出,直到“三伏”期间,收支才达到平衡,气温也因此而达到最高点。同理,冬至到“三九”期间,由于地面热量支出仍大于收入,气温继续下降,直到“三九”过后才开始回升。
这个规律在部分地区并不完全适用。如中国大陆的主要热时段在中伏和头伏,但在沿海地区以及岛屿,热时段则主要在末伏。这是因为海水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升温速度较慢,所以热量收支平衡的时间点较晚。以山东为例,内陆的德州最热在7月下旬,而同纬度的成山头则要到8月中旬才能达到最高气温。
虽然沿海地区的最冷时段理论上也会有所延迟,但在一些地方如成山头仍然基本遵循“冷在三九”的规律。这是因为冬季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过于强大,海洋的调节作用无法显现。而在一些南方沿海如上海以东的东海中的嵊泗列岛,最冷的时候则在2月上旬。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遵循“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规律的地方,也有少数年份会出现特殊情况。如1959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8月的连续高温天气,被称为“秋老虎”。相反,有些年份如1978年则出现梅雨期特短、伏旱期提前的现象,被称为“空梅热”。这些都是气候变化的生动例证。
“三伏”与“三九”是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了解这两个时段的特点和背后的原因,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而气候变化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