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击败司马懿,结局会如何呢?
在94版《演义》中,魏延身处一个极为微妙的局面,他的身后似乎没有坚实的支持。纵使他夺取了祁山九寨,那又怎么样呢?他的处境就像是一句台词所表达的那样:“身后无主”。
魏延在蜀廷的处境尤为尴尬。文臣武将中反对他掌握兵权的声音此起彼伏,支持者寥寥无几。即使后主对他有所青睐,但面对群臣的弹劾,他能否坚持自己的立场,一意孤行呢?这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魏延成功夺取了长安,若得不到蜀汉朝廷的支持,他的成就也将化为乌有。他的功高震主,只会使他受到更严重的排挤。利用他与蜀汉群臣的矛盾,离间之计可轻易实施。散布魏延割据雍、凉,自立为王的谣言,蜀汉群臣势必会在后主面前大力弹劾他,请求收回兵权。一旦后主下达命令,魏延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有人可能会提到姜维,认为他能够接替魏延。诚然,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可小觑,但他毕竟是降将,资历尚浅,缺乏显著的战功。蜀汉朝廷不可能让一个毫无资历的降将统领大军。至于历史上的姜维,他在时每次北伐所带领的兵马甚至不到万人。只有等到费祎被刺杀后,他才获得部分军权。魏延若放弃兵权,意味着此次北伐的前途堪忧。
并非吹捧魏延,但历史上的魏延军事能力在蜀汉堪称顶尖。两次对魏作战的大捷均是由他领军的。第一次是在自卫反击战时期,他以不到万人的兵力在阳溪大败郭淮。第二次则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他与司马懿的卤城大战中表现出色,打得司马懿丢盔卸甲。
那么,如果魏延面对后主的诏书,选择不接受呢?如果他坚持“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继续北伐之路,那又会如何呢?这样的决定虽然反映出他并不想放弃已有的优势局面,希望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但在蜀汉群臣眼中,这却可能成为他谋反的证据。毕竟,历史上的名将也曾因类似的决定而遭遇不测。由于魏延掌握着军权,又立下了夺取长安的奇功,蜀汉朝廷可能会对他有所忌惮,但停止供应军粮的手段足以让远征的蜀汉大军陷入困境。
魏延的个人能力无疑十分强大,但他的孤傲性格导致他几乎没有朋友,甚至连诸葛亮都不服。他善于养士卒,勇猛过人,但又性格矜高。在诸葛亮生前,还有诸葛亮的庇护,但诸葛亮去世后,就无人再庇护他了。当魏延被举报谋反时,蜀汉朝廷的群臣会异口同声地指责他。这样的处境,他又如何能够成功北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