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晋国没有被分裂,能遏制住秦国兼并天下的势
春秋时期霸业背后的风云变幻——晋国兴衰的历程及其影响
虽然春秋时期的纷争频起,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晋国以其卓越的综合国力独领风骚,成为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尤其在秦晋崤之战后,秦国东进的道路被晋国牢牢封锁,迫使秦国不得不转向西部发展。与此秦国与南方的楚国修好关系,以此助楚与晋国相抗衡。甚至在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之前,秦国一直未能跨越函谷关一步。那么,若晋国没有被分裂,是否能遏制秦国兼并天下的势头呢?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是晋国的政治特点。
自“曲沃代晋”事件后,晋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采纳了士蒍的策略,消灭了桓、庄之族等实力强大的旁支,并驱逐了剩余的弱势旁支。同时规定,除了世子外,其他公子成年后必须出居国外,从而形成了“晋国无公族”的诸侯特例。这一策略使晋国的军政大权自然地落到了卿大夫的手中。
从晋文公时期开始,晋国设立了三军,每军设将、佐两人,这六人共同掌管晋国的军政事务,被称为六卿。在晋文公之后,晋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强盛的家族,如狐氏、先氏、智氏等。这些家族的兴衰与六卿的职位紧密相连,这些职位在这些家族之间不断更替。当晋国的利益与这些家族利益相符时,他们会成为晋国的忠臣和能臣;但当两者利益相冲突时,这些家族就可能成为晋国的敌人。到了春秋后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原本十余家强势卿族只剩下韩、赵、魏、智等几家。最终,智氏联合韩、赵、魏消灭了中行氏和范氏,却因对赵氏的谋反而遭至失败,反被赵、韩、魏联合攻灭。
晋国六卿家族的兼并之激烈甚至超过了诸侯国之间的兼并。而此时的晋国国君已经形同木偶,即便晋国不分裂为三,其内部也难以形成铁板一块的力量来对抗外部的压力。晋国的政治特点——“政出六卿”,而六卿又以家族利益为先,使得晋国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很难形成合力抵抗。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春秋末期,晋国无法与吴、越两国相抗衡的原因。
尽管晋国在春秋时期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并长期维持中原霸主的地位,但由于其内部政治特点和家族势力的兴衰变化,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对抗秦国的扩张。这也反映出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关系时而和谐统一,时而冲突对立,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