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历史学家郑樵简介 郑樵是怎么死的?
郑樵:宋朝的史学巨匠与知识斗士
在北宋徽宗三年,兴化军莆田,诞生了一位一生未曾应试,却专注于研究,志在传播天下知识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郑樵。他被尊称为郑渔仲,号夹漈先生,是中国宋代知识界的璀璨明星。
郑家书香门第,祖辈都是读书应试之人,但郑樵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学习,立志要读遍天下好书。尽管十六岁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他依然清贫自守,和兄长背着包裹四处借书,从未中断学习。
郑樵的学习范围不仅限于四书五经和应试之学,而是涉猎万象。他深入田间山野,追求实学,向农夫求教,追求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他渴望将自然科学知识提升到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
当国家处于风雨动荡之中,深受北方强敌进攻时,郑樵无法再置之度外。他和兄弟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上书,陈述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他的请愿并未被朝廷重视,于是他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着手撰写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通史》。
为了撰写这本书,郑樵如同巨大的海绵,不断吸取各方知识,读遍各地藏书。他的知识之渊博,受到了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赏识。秦桧的崛起和赵鼎等人的排斥,使郑樵的仕途之路变得坎坷。秦桧严禁私人修史和著书,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
悲剧接踵而至,亲人的离世使郑樵面临巨大的悲痛。他的新书请求面见皇帝,但在秦桧的阻扰下始终未能如愿。面对秦桧的压制和亲人的离去,郑樵选择归隐山林,继续著述《通志》。
五十四岁那年,《通史》初稿完成。郑樵被抗金派官员举荐,有幸面见宋高宗。高宗赞赏他的学识,留他在朝廷担任小官。这并不是郑樵的初衷,他希望能回去修正《通史》,并献给朝廷。
因得罪了朝中士大夫,郑樵被弹劾,最终只能以祠官的身份回夹漈山抄正《通志》。在他五十八岁那年,《通志》终于完成。他兴奋地将书送到宋高宗面前,但高宗忙于战事,并未关注此书。
因著成《通史》,郑樵被留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他欣然接受,希望能阅尽更多宝贵藏书。朝廷中的嫉妒他的才能的士大夫最终诬陷他,禁止他阅读。蒙受不白之冤的郑樵忍愤病倒在床,蒙冤而逝,年仅59岁。
这就是郑樵的一生,一位热爱知识、追求真理、为国家献身的史学家和斗士。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知识、坚持真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奇技网宋朝历史学家郑樵简介郑樵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