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古董的起源介绍
导读:戳古董的伴奏乐器涵盖了二胡、四胡、竹板等多样乐器。演出形式多变,艺人或三五成群结伴演出,或是孤单一人流浪卖艺。戳古董的唱词完全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浓厚的方言土语为其增添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戳古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当地乞唱方式,如“拍门门”和“挖莜面”。其唱腔融合了二人台坐腔、插花落子和民歌小调,起初为一人自拉四胡或自击竹板说唱,也有两人配合的表演形式。1951年,艺人叶露、赵福林根据坝上莲花落的曲调编唱了《包办婚姻出人命》,戳古董这一名称由此诞生,并在坝上地区广泛流传。
戳古董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幽默、质朴和通俗的地方风格,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受人们喜爱。这一艺术形式已经申报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戳古董的形成与清代康熙时期的移民垦荒有着密切联系。清代允许出塞垦荒拓田,使得大量内地汉民迁入坝上,逐渐形成蒙汉杂居地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丝弦坐腔”的表演形式,艺人们在此基础上借鉴“社火”的表演形式,将民歌加以引伸并编成情节简单的故事进行演唱。早期的演出形式简单,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以二胡、四胡等为主,演奏起来极其随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方面逐渐集中到有数的几支曲子上来,甚至用一支曲子可唱各种段子。这一时期的演唱形式被称为落子(又名莲花落、插花落子)。
戳古董的演出多为艺人即兴式的自编自唱,擅长表现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奇闻趣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逐渐有女艺人出现,有时表演中还加入一些舞蹈动作。戳古董不仅在汉族民俗活动中演出,还走上了舞台。1977年,张北县的专业文化工作者编演了新的曲目,如《孩子多了熬煎人》、《刘麻绳接媳妇》等,加入了多种乐器伴奏,使戳古董的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戳古董的民间艺人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唱腔与曲目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戳古董的演出仍然活跃在民间。这一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成为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关于戳古董的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