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个或早于甲骨文的良渚刻符还是未解之谜
昨天,在杭州余杭举办的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研究专家会议上,来自江、浙、沪三地的考古专家、古文字专家们齐聚一堂,针对一些神秘的符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符号,有的与甲骨文颇为相似,如“王”、“土”、“五”,然而更多的符号却与甲骨文截然不同。更激动人心的是,其中一些符号可能代表着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起源。
这些符号,犹如时间的印记,在过去的岁月里悄然出现。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就发现了少量刻划符号的器物。到了九十年代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在嘉兴平湖庄桥坟墓地,竟然发现了多达两百多个刻划符号。据来自良渚博物院的夏勇介绍,第二阶段整理工作自2012年8月开始,共收集器物534件,刻符608个。在现场展示的众多符号中,有些令人叹为观止,如与花、鸟、龙虾、鳄鱼、毛毛虫等自然形态相似的符号。甚至有一个符号,其形状竟然与咬了一口的苹果惊人相似。
这些符号中,有一部分与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早在1935年,考古学家何天行就在良渚发现了一个刻有十几个符号的黑陶盘。经过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部分符号与这两者存在相似之处。而在昨天的展示中,一个在卞家山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就与甲骨文中的“五”颇为相似。
这些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究竟是不是中国汉字的起源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它们可能比甲骨文还要早。这些符号作为人类文明的早期文字表现,正在经历一个从单一的表意符号向成熟的文字系统过渡的阶段。甲骨文作为文字的成熟阶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它的起源和过渡时期仍然是个谜。这些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是否就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呢?它们的发现和研究无疑为我们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和起源,进一步揭开中国古文明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