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厄而作春秋

世界之最 2025-06-28 04:54www.178959.com奇闻奇事

“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句话源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对孔子遭遇重重困境后坚持著述的经典描述,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一、句子出处及其关联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这句话作为例证出现在描述历史人物逆境中成就伟业的段落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里的“厄”特指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的困境,特别是在陈蔡之地的困厄最为人所知。孔子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在周游列国期间被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甚至面临断粮的危机。司马迁用“厄”来概括这一经历,凸显了逆境对孔子转向著述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春秋》的创作背景

孔子的著述动机源自其政治理想的破灭。在晚年,他退而整理鲁国史书,通过编撰《春秋》,微言大义地表达了对礼崩乐坏时代的批判,试图重建社会秩序。在司马迁眼中,《春秋》是圣贤发愤之作的代表,与《周易》《离骚》等并列,凸显了逆境对精神创造的激发作用。

三、思想内涵与影响

这句话及其背后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化中苦难成就伟业的典型符号,更是儒家进取态度的体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司马迁通过这一表述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理论——“发愤著书”,激励后世文人在困境中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一表述强调了外部环境与内在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困厄并非终点,而是激发潜能、实现超越的契机。这种精神启示了无数后世文人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寻求超越。孔子在困境中坚持著述的故事成为后世文人奋发向前的动力源泉之一。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和,也提醒人们珍惜困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将其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影响深远而广泛。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59.com 奇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奇事,奇闻怪谈,奇秀网,奇闻异事,灵异事件,未解之谜,猎奇八卦,历史解密,科学探索,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