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成功的路上发生过什么趣事 他的母亲为他
历史中的陶侃:一位江南名将的崛起之路
说到历史,我们都会想到那些英勇的将领、智慧的谋士和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走进东晋时期,探寻名将陶侃的传奇故事。
陶侃,这位东晋时期的权臣和军事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武庙七十二将之中。他的发迹之路颇为坎坷,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身处江南少数民族,常被人歧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个极为坚强的女性,她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儿子的命运。她靠纺织丝绸供陶侃读书,并竭尽全力资助儿子结交朋友,拓宽人脉。
公元280年,东吴被西晋所灭,陶侃见证了亡国的过程。整个江南的人被中原人称为“亡国之余”,陶侃要想在北方入仕有所作为更是难上加难。他凭借才学,在县功曹周访的推荐下,终于当上了本县主簿,摆脱了充当贱役的命运。
西晋后,江南的豪门大族和才学之士纷纷北上都城洛阳,寻求功名。陶侃也怀揣梦想,想北上都城寻求发迹。但身份寒微的他苦于没有门路。直到鄱阳郡孝廉范逵北上都城路过陶侃家时,陶侃终于等来了机会。
范逵的随从和马匹众多,陶侃和母亲湛氏都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当时是冰雪覆盖的冬天,陶侃家一时没有东西招待范逵。湛氏毅然剪去自己的长发,去外面换了钱购买粮食。她还拆了自家的房梁生火做饭,甚至抽出了床铺下的枯草喂马。
陶侃则全力应酬客人,他的口才令范逵大为赞叹。到了晚上,湛氏已准备好了精美的食物。范逵对陶侃一家的深情厚谊深感过意不去。第二天离开时,陶侃送得很远也不肯回来。范逵多次道谢,请陶侃回去,但陶侃依然坚持。直到范逵承诺在洛阳替他美言,陶侃才返回家中。
陶侃对机遇的执著追求终于得到了回报。范逵在洛阳的羊晫、顾荣等人面前极力赞扬陶侃。不久,三十五岁的陶侃终于离开了家乡县城,来到了都城,迎接他人生的新阶段。
这位江南名将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努力。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陶侃的才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在面临困境时,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