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最好做的生意不是茶叶丝绸或瓷器

世界之最 2025-07-25 04:23www.178959.com奇闻奇事

大清时期,最火爆、最引人注目的生意并非传统的茶叶、丝绸或瓷器,而是游走于中英贸易缝隙中的高利贷业务。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真相,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商业现象。

根据《东印度公司编年史》的记载,在1803年,海外资金被引入中国放贷,年利率高达12%-20%,甚至有些高达40%。更为惊人的是,短期借贷的月利率居然达到了5%,这就意味着年息高达60%。这一数字,远超过当时英国市场的直接融资成本以及中间人资金的利率。这种超高的利率,使得跨国高利贷在中英两国之间成为了一笔极具生命力的生意。

据《中华帝国对外交往史》记载,仅在1782年这一年,广州商人的外债规模就已经高达380.8万银元。这些资金大多来源于货物销售后的款项滞留在中国,以获取高额利息。对于不少外商来说,这种生意甚至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借款的商人,大多数都是持有清廷进出口许可证却在资金上遇到困扰的中国商人。由于融资难、成本高,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借取高利贷。

那么,为何当时的中国商人对资金如此渴求呢?一方面,由于当时大清国尚未拥有成熟的资金市场,商人通常依靠社会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这无疑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他们在内地采购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时,需要现款结算甚至预付款项,这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张。为了获取垄断外贸的特殊许可证,中国商人不得不向有关部门“孝敬”,这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资金压力来源。

外商方面,由于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大部分业务,留给散客的空间并不大。他们最终在两国的贸易缝隙中发现了高利贷这一新的商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利贷所带来的压力迫使中国商人越来越深地卷入了中,以追求更快速的利润。在和高利贷的双重压力下,中英两国的贸易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量白银从大清国流出。

这一历史现象揭示了当时大清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和商业环境的复杂性。高利贷和成为了贸易中的隐秘角落,也成为了商人们追求利润的一种无奈选择。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深入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事网频道!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59.com 奇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奇事,奇闻怪谈,奇秀网,奇闻异事,灵异事件,未解之谜,猎奇八卦,历史解密,科学探索,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