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哪个皇帝最早使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幕幕关于皇权与圣旨的场景时常在古装影视剧中上演。每当传旨的太监喊出“圣旨到”,众人便纷纷跪拜。那金黄色的圣旨,总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篇。这符合历史的真相吗?让我们一同这背后的故事。
明朝以前,圣旨的开篇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说法更是无从谈起。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崛起,这一传统才逐渐形成。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皇城中的最高规格大殿命名为“奉天殿”,寓意遵照天意,皇帝的权力源于天的旨意。“奉天承运”中的“奉天”,指的就是这座大殿的名称。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时,紫禁城内的奉天殿也被原封不动地移至新京。清朝的学者们对此也有研究,如俞樾在《茶香宝续钞》中提到的:“奉天承运”便是以奉天殿之名而引申出来的。
说到这一格式的开始,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朱元璋手中的大圭上,刻有“奉天承运”四个字。这一细节来源于明代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的记载。在明朝时期,圣旨的真正开头往往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为朱元璋作为“奉天承运皇帝”发布的诏书。“承运”二字,寓意继承新生的气运,实际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观念。整句话的含义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发布命令。
进入清朝后,由于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成为了圣旨的固定开头。清代诏书的格式十分明确: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接着是诏示的内容,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作结。还有制辞,其格式与诏书相似,开头常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何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显然是没有皇帝的存在,这一说法也就自然消失了。具体的时间点,大致可以定在1912年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的那一天。
回顾历史,这一格式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皇权的兴衰,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从明太祖朱元璋奠定这一格式开始,到清朝的继承与发展,再到近代的消失,这一过程恰是中国封建帝制走向终结的见证。当我们今天再次看到这一说法时,不禁会感叹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