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消费回补”需扶持政策升级发力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促进消费和推动经济恢复成为了当下的重要任务。中央部署指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要着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将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紧密结合,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并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在此背景下,“消费回补”成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的一个关键词。
疫情期间,部分消费被抑制或冻结,随着疫情缓解和结束,这些消费将得到释放。疫情防控中也催生了一些新型消费,这些消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转化了原有的消费模式。无论是称之为“报复性消费”,还是“补偿性消费”或“恢复性消费”,“消费回补”都展示了促进消费和推动经济恢复的乐观前景。
相较于常态下的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是在疫情期间保民生、稳经济举措的基础上,进行扩容提质、延伸升级的结果。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疫情缓解和结束后的促进消费回补过程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进一步升级发力。
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是做好“消费回补”的首要前提。只有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才能加快产出商品和服务,员工才能有正常稳定的收入,从而共同进入市场形成和扩大消费。北京市相继出台的支持企业抗击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有力发挥了的作用。
“消费回补”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兼顾和整体升级的支持扶持政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措施,可直接助推“消费回补”。北京市商务局主办的“防疫保供网上行”促消费活动,以及美团推出的升级版系列扶持政策,都为“消费回补”提供了有力支持。
消费是最终需求,最终体现为市场行为。做好“消费回补”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除了政策的支持扶持外,市场主体还需要获得其他相关市场主体的支持扶持。例如,为商户、租户减租返佣的举措,能够助力餐饮外卖、酒店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消费回补”。
“风雨过后见彩虹”,在疫情缓解和结束后,“消费回补”的前景值得期待。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好“之手”和“市场之手”的作用,就一定能迎来消费市场回暖的春天。届时,我们将共同见证一个更加繁荣、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