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和宋高宗为什么不逃去别的地方建立新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和人物,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承载着历史的重任。在这历史的交汇点上,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国的大军如同乌云压城,入侵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就在这样的时刻,北宋的皇室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定王赵桓被推上了皇位的宝座,成为了宋钦宗。面对大军的压境,他并非无动于衷。相较于直接的对抗,他似乎更倾向于以妥协的方式寻求和平。在他心中,对金军还抱有一丝幻想,希望通过妥协和让步,换来暂时的安宁。
赵桓亲政后,试图展现出除弊革新的决心。他下诏历数某些罪行的罪行,并要求将其诛杀。甚至,他还曾要求亲征,若实现,将成为建国以来第三位亲征的皇帝。这些决心似乎只是短暂的流星,稍纵即逝。面对大臣的劝诫,他很快就放弃了初衷。
作为高高在上的天子,赵桓在面对金军的入侵时,表现出的软弱和动摇,令人失望。他可能认为,只要给予金军足够的利益,就可以换来和平。这种妥协并非长久之计,反而更加助长了金军的嚣张气焰。
金军到达开封城下后,发现城池坚固难以攻克。此时的赵桓面临巨大的压力,然而面对丧权辱国的和谈条款,他却选择了统统答应。在李纲等大臣的劝诫下,他才勉强决定留守都城。
李纲作为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坚决要求抵抗金兵,保卫都城。面对赵桓的动摇和逃避,李纲用责任和担当来唤醒他的勇气和决心。他告诉赵桓,社稷和百姓的安危重于一切,逃避并非解决之道。在李纲的劝说下,赵桓最终同意留守都城。
勤王部队的陆续到来也为赵桓带来了定心丸。种师道的种家军是精锐部队,战斗力强悍。他们的到来给了赵桓极大的信心。如果皇帝逃跑,可能会引起兵变。士兵们不会愿意丢下自己的家人去追随皇帝逃亡。逃跑并非易事。
李纲利用这一点,对赵桓进行了威吓。他质问赵桓是否想要守卫京城,还是想要跟着皇帝逃跑。众将士的回应是愿意死守。在这个关键时刻,局势已经不再是皇帝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如果皇帝坚持逃跑,那么这些将士们可能会选择哗变。
在这种压力下,赵桓想跑也不敢跑了。他明白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必须坚守都城,与将士们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赵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选择将影响到整个北宋的命运走向。